播客:飞掠黑洞与引力波新预测
在一项新发表于《自然》的研究中,物理学家对两个黑洞飞掠时产生的引力波,给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精度预测。他们借鉴了源自粒子物理学的技巧,对爱因斯坦场方程进行了巧妙的近似求解。研究成果不仅为未来探测散射类引力波事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模板,也揭示了广义相对论与几何学
在一项新发表于《自然》的研究中,物理学家对两个黑洞飞掠时产生的引力波,给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精度预测。他们借鉴了源自粒子物理学的技巧,对爱因斯坦场方程进行了巧妙的近似求解。研究成果不仅为未来探测散射类引力波事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模板,也揭示了广义相对论与几何学
在宇宙的宏大叙事中,黑洞融合这一现象宛如一部震撼的史诗,其释放的能量与引发的时空动荡,一直是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关注的焦点。而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一宇宙奇景时,一个更为大胆且引人入胜的理论逐渐浮现——平行宇宙也可能会相交,黑洞融合或许就是那把打开平行宇宙大门的钥匙。
发表在《自然》杂志上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为模拟宇宙中最极端的事件——黑洞和中子星的碰撞——建立了新的基准。这项研究由柏林洪堡大学的 Jan Plefka 教授和伦敦玛丽皇后大学的 Gustav Mogull 博士领导,他曾在洪堡大学和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
引力波,这一由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时空涟漪,自其理论提出以来一直是物理学界追求的圣杯。2015年9月14日,人类首次通过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(LIGO)直接探测到引力波信号,标志着引力波天文学的诞生。这一成就不仅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关键预言,也开启了探索宇宙
十年前,如果我们想要“看见”宇宙中发生了什么,只能依赖观测来自遥远宇宙中的电磁波 (如可见光、X射线) 或粒子 (如中微子) 来获取信息。而如今,我们还能通过捕捉 引力波 ,来“聆听”宇宙的低语。
东南大学物理学院与丘成桐中心刘正文教授应知名学术期刊Nature邀请,以《黑洞散射计算实现里程碑式精度》为题,发表了对解析相对论精度前沿的评论,文章评述了同期封面论文《高精度黑洞散射中卡拉比-丘流形显现》。
东南大学 引力波 肖睿 刘正文 东南大学nature 2025-05-20 16:28 12
东南大学物理学院与丘成桐中心刘正文教授应知名学术期刊Nature邀请,以《黑洞散射计算实现里程碑式精度》为题,发表了对解析相对论精度前沿的评论,文章评述了同期封面论文《高精度黑洞散射中卡拉比-丘流形显现》。
发表在《自然》杂志上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为模拟宇宙中最极端的事件——黑洞和中子星的碰撞——建立了新的基准。这项研究由柏林洪堡大学的 Jan Plefka 教授和伦敦玛丽皇后大学的 Gustav Mogull 博士领导,他曾在洪堡大学和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
想象一下,夜空中两颗遥远的恒星在彼此的引力牵引下,跳着一场永恒的“双人舞”。它们围绕着共同的中心旋转,它们的舞步在宇宙舞台上留下了无形的痕迹。这便是天体物理学中最基本、也最迷人的问题之一:二体问题。
引力波是由黑洞或中子星等大质量天体的运动引起的时空结构扭曲。1915 年,阿尔伯特·爱因斯坦 (Albert Einstein) 的广义相对论首次预言了它们,一个世纪后的 2015 年,它们首次被直接检测到。从那时起,这些波就成为天文学家探索宇宙中一些最猛烈、
1994年开始中国学者提出对中国天眼(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,简称“FAST”)的原初构想,2016年9月FAST落成。FAST走过了30多年岁月,取得了众多成果和突破,特别是发现了超过1000颗新的脉冲星(Pulsar),这约占全球发现脉冲星数量的1/
自人类诞生以来,从原始蛮荒的生活形态一步步演变至如今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,这一过程充满了难以预料的突破与奇迹。
但在数学上,复杂得可怕。这次,一个由柏林洪堡大学和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牵头的国际团队,给出了一项史无前例的高精度模型——第五阶后闵可夫斯基(5PM)近似。
本文从经典物理与现代理论视角出发,系统对比电磁波与引力波的物理本质、数学表述及观测特性。通过分析两者的产生机制、传播特性及与物质的相互作用,揭示其在时空观、量子属性及科学方法论上的深层关联与差异。研究表明,电磁波是电磁场的振荡传播,引力波是时空曲率的扰动演化,
本文从广义相对论时空观出发,系统阐释引力波作为“时空曲率扰动”的物理本质。通过分析引力波的产生机制、数学描述及实验验证,结合宇宙学观测与量子引力理论探讨,揭示其与物质运动、能量传递的深层关联。研究表明,引力波不仅是时空动力学的直接表现,更是破解宇宙奥秘的关键探
两个黑洞绕着对方运行时会产生频率越来越高的引力波。新的仪器和技术可以连续数周甚至数年观察这种合并。来源:NASA'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Conceptual Image Lab